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伟德国际victor1946
  • 11-06

    2025

    邹晓新教授、陈辉副教授:工况下电催化剂的重构化学
    重构是电催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对催化性能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可能通过优化活性位点提升性能,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活性位点失活或催化剂降解。因此,理解与控制重构过程对设计高性能催化剂至关重要。近日,伟德国际victor1946邹晓新教授团队在《Chemical Science》发表题为“Reconstruction chemistry of electrocatalysts under working conditions”的综述论文。该文梳理了工况下电催化剂的重构现象、化学机理、表征方法与调控策略,展...
  • 11-06

    2025

    邹晓新教授、陈辉副教授:“结构模块化”策略实现非范德华二维材料的高通量识别
    二维材料因其独特的原子级薄层结构,在能源、电子和催化等领域展现出重要应用前景。当前的自动识别与筛选算法主要聚焦于原子排布较为松散的范德华层状晶体,如石墨和过渡金属硫化物。相比之下,非范德华层状晶体中往往存在共价、离子或金属键主导的层间连接,原子间距更近、层间耦合更强,导致传统的算法难以适用(图1)。这一识别盲区导致非范德华层状材料难以被批量挖掘,严重限制了此类材料在二维材料领域的拓展和利用。图1...
  • 11-06

    2025

    张红雨教授:可见光聚合有机晶体:从脆到韧的力学飞跃
    有机晶体材料在柔性电子、仿生器件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然而其力学性能的固有矛盾长期制约着实际应用——高强度往往伴随着脆性断裂,而优良的柔韧性又通常以牺牲承载能力为代价。这一“强度-韧性权衡”难题成为该领域发展的关键瓶颈。针对这一挑战,伟德国际victor1946张红雨教授团队开创性地发展了可见光驱动的单晶到单晶光聚合策略,在分子水平上实现了晶体结构的精准重构,成功打破了有机晶体材料力学性能的固有局限。研究团队精...
  • 10-24

    2025

    曲泽星教授、周中军副教授:机器学习Fock矩阵
    近日,伟德国际victor1946、理论化学研究所曲泽星教授/周中军副教授课题组和山东大学刘文剑教授合作在《JACS Au》上发表了题为“Machine Learned Fock Matrix”的研究工作。本研究介绍了一种新型机器学习积分自洽场方法—miSCF,该方法旨在高效预测体系电子结构。纵所周知,自洽场迭代(SCF)是电子结构计算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耗时的一步。该过程涉及众多积分,如重叠积分、单电子积分和双电子积分,其中双电子积分的计算量为N4...
  • 10-21

    2025

    王明教授:基于三联吡啶侧边吡啶修饰的新型金属有机超分子结构:设计,自组装和性能
    在众多有机配位基元中,2,2':6',2''-三联吡啶作为三齿螯合单元,因其具有结构导向性和配位稳定性强的独特优势,已成为构建配位超分子结构的关键组分。目前,已经有许多基于三联吡啶的复杂超分子结构被报道,例如金属环、金属笼、金属多面体等。此类配体的设计策略主要集中于在4'位引入不同导向基团,修饰位点的数量与排列决定了配体的几何特征及最终的超分子结构。然而,传统的4'位修饰策略在结构构建与功能多样化方面存在局限...
  • 10-21

    2025

    吴宗铨教授:精确合成基于外消旋体的单手螺旋聚合物及其作为可回收均相手性催化剂用于多种不对称催化反应
    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构建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结构单元,都是具有手性的。生物大分子形成精密的螺旋结构是手性的重要表现形式,螺旋是生物大分子最重要的二级结构之一,是实现其生命功能的重要结构基础,如蛋白质的α-螺旋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等。当前手性催化领域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是如何同时实现均相催化剂的高活性、高对映选择性与多相催化剂易于回收的优点。传统手性螺旋聚合物通常需要手性单体构建,而利用...
  • 10-21

    2025

    乔振安教授、张凌副教授:低温固-固界面晶化策略合成砖块-砂浆结构多组分介孔金属氧化物促进芳香醇选择性光催化氧化
    介孔材料由于其优异的结构特征,是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中重要的催化材料。虽然经过了长足的发展,已开发介孔材料的骨架组分仍较单一,主要包括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和碳等。骨架组成的多元化,可提高组分和结构自由度,通过多组分协同提升材料的理化性质。然而保持多孔性的同时兼具组分可调控性和结晶性,一直是介孔材料领域的一个挑战。因此,设计更加简便、温和、可控的合成体系构建多组分介孔材料变得极为重要。针对上述难题...
  • 10-17

    2025

    李路教授:协同Fe–Ti双金属位点实现高效光催化甲烷无氧转化
    甲烷(CH4)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其成本低、热值高、全球储量巨大,是社会最丰富的碳源之一。其即是化学品、化肥和氢气的重要原料之一,也是一种显著的温室气体(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3倍)。因此甲烷资源化利用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环境意义。然而,甲烷分子高度稳定(C–H键能达439 kJ/mol),其直接转化面临两大挑战:(1)需克服高反应能垒,通常依赖极端的反应条件(例如,高温(> 600°C)、引入强氧化剂);(2)极...
  • 10-17

    2025

    李成龙教授:一步磷氧后修饰策略构筑高效、窄带、抗猝灭OLED的MR材料
    多共振型热活化延迟荧光(MR-TADF)材料兼具高效率与窄带发射特性,是实现广色域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关键发光层材料。目前,B/N骨架的MR-TADF材料主要采用从头合成策略,即通过逆合成分析巧妙设计硼化前体,后通过一锅硼化法(one-pot borylation)或一步硼化法(one-shot borylation),将其转化为目标化合物。迄今为止,该策略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制备了大量的高效率、窄带发射的OLED器件,然而,在构筑MR-TADF分子时仍面...
  • 10-17

    2025

    张云鹤教授:“构象无序抑制”策略实现高温下的优良介电储能性能
    2025年9月26日,伟德国际victor1946张云鹤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通过熵工程实现受限动态与静态无序:一条通向优异高温储能性能的新路径”的重要综述文章。该团队系统提出了以“熵”这一基本热力学量为核心的研究新范式,通过调控聚合物体系内部的动态与静态无序,为实现聚合物介电材料在高温下的高性能能量存储提供了颠覆性的设计思路。文章首次系统地将高温下导致电容器性能衰退的根源,归结于由链段热振动活化(动...
  • 10-17

    2025

    徐吉静教授:同源酰亚胺键构建聚合物-共价有机框架复合固态电解质与固态锂电池
    先进电池技术是推动设备智能化、能源清洁化、交通电动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关键支撑。目前,我国依托液态锂离子电池,已构建了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但现有的锂离子电池采用易燃的液态电解质,难以同时满足电动汽车、储能、电动航空、智能终端等行业对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寿命和低成本锂电池的迫切需求。高比能、高安全性和长寿命的固态锂电池被全球认为是取代现有锂离子电池的颠覆性技...
  • 10-17

    2025

    于吉红教授、王博伦副教授:分子筛作为光催化活性骨架成功用于高性能光催化 C-H 活化反应
    分子筛因其明确的孔道结构、独特的骨架拓扑和可调变的酸性,被广泛用作高效多相催化剂、吸附剂和离子交换剂,在众多工业和环境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其固有的绝缘性质在光催化应用过程中构成了显著挑战,绝缘性骨架难以有效促进光生电荷的转移与分离,也难以驱动底物在催化剂表面的氧化和还原反应。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创新性地将分子筛作为光活性载体用于负载钙钛矿纳米晶,成功触发羟基自由基(•OH)介导的选择性C(sp³...
  • 10-17

    2025

    于吉红教授:离子交换结合置换反应策略制备PtCu@分子筛 丙烷脱氢催化剂
    近日,伟德国际victor1946于吉红教授团队撰写的题为“Zeolite-Encapsulated PtCu Alloy Catalysts Enabled by Metal Replacement for Propane”的研究论文发表在《CCS Chemistry》上。贵金属催化剂凭借其高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催化体系,但在高温反应条件下与循环再生过程中,金属烧结和团聚往往导致催化剂失活。因此,制备兼具高分散性与抗烧结能力的贵金属催化剂已成为催化领域的关键挑战。分子筛是一类具有规则微孔结构、可调变酸性位...
  • 10-17

    2025

    陈学思研究员、孙静教授:基于协同抗菌剂构建的多功能纳米囊泡靶向级联疗法用于精准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
    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被称为“超级细菌”的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大挑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抗生素耐药性每年导致全球数百万人死亡或患病。日益上升的耐药比率与新型抗生素研发进展缓慢相互交织,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危机的严重性。因此,开发针对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新型治疗策略已显得尤为迫切。面对这一难题,伟德国际victor1946...
  • 10-09

    2025

    杨英威教授:新型荧光大环化合物——高效产生活性氧,助力光动力抗菌
    荧光大环分子因其独特的发光性能和可调控的多功能性,一直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它们不仅能用于荧光成像,还在药物递送和疾病诊疗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开发可调控其在光照条件下产生活性氧(ROS)能力的新技术变得尤为重要,因为ROS正是光动力抗菌和治疗中的关键活性因子。近日,伟德国际victor1946杨英威教授课题组联合天津工业大学高辉教授课题组成功合成了一类新型三联苯拓展柱[6]芳烃,并通过引入苯...
首页上页12345...18下页尾页